今年9月汛期過后,南水北調中線即將通水,屆時從湖北丹江口調的漢江水將送到北京,緩解北京多年來水資源緊缺的局面。而南水北調東線、中線的相繼開通,將使得京津冀地區突出的缺水問題得以緩解。此前,三地為了水資源而產生很多矛盾,同樣缺水的河北為保障首都多次向北京應急調水。
4月5日,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工程第四次通水結束,這次北京從河北省調水4.82億立方米。從2008年以來,北京已經累計從河北調水16.1億方。同時,為了滿足用水缺口,北京的懷柔、平谷、昌平等應急水源地已經持續使用了6年,地下水資源嚴重超采,甚至形成相當大面積的地下漏斗區。
河流斷流、湖泊干涸使得北京這個曾經河湖遍地的地方,成為嚴重缺水的城市,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100立方米左右。問題在河北更為嚴重,號稱華北之腎的白洋淀水域面積大幅減少,甚至屢次干淀。由于缺水,超采地下水引發的地下漏斗區面積巨大,整個華北地區成為世界zui大的地下漏斗區。當然,水污染問題更為嚴重,原來與密云水庫同為北京重要水源地的官廳水庫,就因為水污染嚴重而停止運轉至今。
隨著京津冀地區的發展,人口、產業、城市的擴張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水資源,更好的水環境。這一地區一旦發生問題,引發的后果將比蘭州水污染事件更為嚴重。不過,京津冀協同發展或許將成為治理水環境、提升水資源承載力的一個機遇。
過去京津冀一體化推進緩慢,三方各自為政,導致諸多問題無法解決。在水資源問題上,三方利益博弈不少,圍繞密云、官廳水庫水量指標問題,河北將9億方水資源讓給北京,而灤河分水,天津又拿走河北5億方水量指標。
產業轉移一直是研究京津冀的專家所津津樂道的話題,而這些年來,河北“燈下黑”、“大樹底下不長草”等現象,使得楊連云這樣的研究者頗為失望。北京、天津的產業擴散速度遠不及人們所想象的那樣,而兩地*過去對產業轉移也不積極。不過,zui近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新動向就是北京的企業開始向河北搬遷,這也是首都經濟功能向外轉移的關鍵一步。但其中又產生新的問題與擔憂,人們擔心的是高污染、高耗能企業搬遷到河北,造成新的問題。
為改善京津冀地區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,河北省逐步淘汰落后產能,但經濟下行壓力之下,勞動力就業壓力加大,河北省有關部門在想法設法與外地協調,輸出勞動力。如果能通過城鎮化等手段取消北京的農業功能,每年會省下12億方左右的水,再整合廊坊、保定等首都周邊地區資源,這個首都圈大概可承載近4000億人。作為中國的三大經濟圈之一,京津冀這樣的地區應該重點承擔國家的城鎮化任務,而該區域要承載更多的人口與產業,就需要在水資源方面進行投入,南水北調等工程為這一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戰略保障。